导读:近年来,荧光增白剂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;而提到荧光现象,很多人会将其与荧光增白剂直接等同起来。那么究竟:
- 什么是荧光现象?
- 什么是荧光性物质?
- 什么是荧光增白剂?
- 有荧光现象是否意味着一定存在荧光增白剂?
- 目前食品接触材料中关于荧光现象以及荧光增白剂的现状如何?
本文为您一一解读。
说到荧光,年轻人会立即联想到荧光棒,各种节日庆典和表演广泛使用,会给人们带来视觉美感;年长的人会立即联想到萤火虫,那常常是他们儿时记忆里最美妙的景象。
通俗来说,能够产生荧光现象的物质即为荧光性物质。
荧光性物质主要分为两大类:天然存在的和人工合成的。
天然存在的荧光性物质有来自于各种生物体内的荧光素或荧光蛋白,如萤火虫等昆虫,或夜光藻、虾、水母等海洋生物;也有来自于生物体内的部分氨基酸、维生素A/E/B12、核苷酸等。实际上许多常见食品,如酱油、茶叶、咖啡等,都可以产生荧光。但天然存在的荧光性物质普遍有以下缺点:获取来源不稳定,暴露在大气中时化学稳定性不好,提炼成本高。
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,现在人工合成的荧光性物质种类越来越多,性能越来越好,用途也越来越广泛。如纸币上带有幻彩效果的荧光油墨、马路上用到的荧光标线涂料、荧光笔中各种颜色的荧光墨水、彩色电视机中用到的稀土荧光粉等,其中起到功能性作用的都是人工合成的各种荧光性物质。
在种类繁多的荧光性物质中,有一类特殊的化合物,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对物品起到增白、增艳的效果,这就是草莓APP污在线观看通常所说的荧光增白剂。
国家标准GB/T6687-2006《染料名词术语》中给出的定义是:荧光增白剂是一种无色的荧光染料,在紫外光的照射下,可激发出蓝光、紫光,与基质上的黄光互补而具有增白效果。
这类化合物结构一般较为复杂,分子中通常含有共轭双键,能吸收不可见的紫外光(波长300~400 nm),再激发出可见的蓝色或蓝紫色荧光(波长400~480 nm)。为什么这些物质在纸张、洗涤剂、纺织品中使用时能起到增白、增艳的效果呢?
草莓APP污在线观看知道,陈旧的白色衣物和印刷品、霉变的淀粉和谷物等物品,一般都会发出偏黄色的光,给人以“泛黄”的感觉。此时若加入适量的荧光增白剂,这些荧光增白剂在吸收了肉眼不可见的紫外线后,会发出蓝色或蓝紫色的光,恰好与物品本身所带有的偏黄色的光形成互补色,从而消除原有的“泛黄”现象,使本来看上去已经陈旧的衣物和印刷品、已经霉变的淀粉和谷物显得雪白如新(注意:往霉变淀粉和谷物中添加荧光增白剂属不法行为!!!)。这就是荧光增白剂的增白原理。通俗一点说,荧光增白剂就是利用光学上的补色作用使白色或浅色物品增白、增亮或增艳,它与物品之间并不发生化学反应,仅仅是依靠光学作用增加物体的白度,所以荧光增白剂又被称为“光学增白剂”或“白色染料”等。
有荧光现象≠有荧光增白剂
荧光增白剂会(在特定波长下)产生荧光现象
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,对食品接触材料中荧光增白剂的测试主要为目视法,如我国的GB 31604.47-2016、台湾地区的CNS 11820-2007、欧盟的EN 648:2006,等。除了样品前处理方法上稍有差异外,这些方法均采用紫外灯照射经处理后的样品或样品溶液,观察其荧光现象,其本质上都是定性方法,结果出现假阳性的可能性较高。对于特定荧光增白剂的精确定量方法,目前尚未有国家标准。受国家卫健委委托,IQTC将主持对国家标准GB 31604.47-2016的修订,拟在原有的目视法基础上,增加利用色谱或色谱-质谱分析法对具体种类的荧光增白剂进行定性定量分析,以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降低假阳性率,获得更为可靠的检测结果。
Host List
hot news